<
m7n1小说网 > > [知否同人] 无人生还 > 第65章
    这些事,基本都是从盛家的一些老奴,和当年的赵小娘口中审出来的。

    当年赵小娘在盛老太爷死后,就用自己的梯几赎了身,回到了娘家,以纺织和务农度日,倒也能挣得一口饭吃。

    但根据这些证人的描述,盛老太爷和春小娘都是病逝,并不像贺韩氏所说的,中毒而亡。更关键的是,证人们都能证明,盛老太爷和春小娘相继病逝的那段时间,贺韩氏与盛家并无往来。

    贺家也证实,那段时间,贺韩氏为了照顾自己年幼的儿女,几乎大门不出二门不迈,连娘家都很少有时间走一趟,更遑论去盛家帮盛徐氏作案。

    既然没有证据,那就只能疑罪从无。

    但盛徐氏当年虐待下人,和打死高小娘的案子,却不能轻而易举放过,当年被盛徐氏重罚的下人,有数人早已不再人世,还有些人拖着残废的身体苟延残喘至今,他们都还没等到一个公道。

    而当年盛家嫡子遭毒杀一案,即使调查出高小娘有作案嫌疑,也不应该不经过公堂审问就私刑处死。

    包大人不仅要追究盛徐氏虐待下人,致死致残一案,还要追究当年的勇毅侯府包庇纵容盛徐氏。

    包大人深挖之下,又查出盛徐氏当年处置偷卖主家财务的仆人,当场发落过人命。

    虽然主仆尊卑有别,但按照当朝律法,主人也不可草菅人命。一桩桩案子审下来,数罪并罚,盛徐氏的罪过可不小啊。

    关键时刻,还是勇毅侯独女的嫁妆救了盛徐氏一命,盛徐氏当堂悔过,并愿意赔偿受害人的所有损失,在银子的作用下,受害人和受害人家属纷纷“大度”地谅解了盛老太太的所作所为。另又查出证据证明,当年毒杀徐氏独子的,却系高小娘无疑。

    包大人在查阅了所有法条以后,当堂宣判,勒令盛徐氏出家为尼,在佛前静思己过,为已逝之人祈福。余生不得出寺庙。其余参与者或知情不报者,也各自受到了惩罚。

    盛纮也受嫡母影响,被贬了官。

    随着盛纮被贬,朝堂上那些看不惯盛家、或者眼红盛家的人,也纷纷迫不及待出来踩一脚,先是有御史参长柏不孝母亲,把王大娘子送到宥阳老家,近十年未在眼前尽孝,后又有人参长枫一本,参他不仅不孝嫡母,而且不孝生母,其嫡母在宥阳老家,其生母则被关在农庄里,多年不得见人。

    当今皇上以孝治天下,自然是不能放过盛家的不孝子孙,因此,长枫和长柏也纷纷被贬了官。

    事到如今,当初没帮贺老太太送信的盛家下人才恍然大悟,原来贺老太太的杀招在这里。盛老太太当年毒害盛老太爷和春小娘未必是真,但谋杀亲夫,事关重大,官府一定会全力调查,只要一查,盛家这些年的腌臜事就遮不住了。

    只要盛纮一出事,别人一定会痛打落水狗,毕竟,这个世上太顺遂的人,他们的存在本身,就会招来无穷无尽的妒恨。

    而贺老太太,不过是在砍头的罪状里多一条无关紧要的污蔑之罪而已,别人让她死,她也不会让别人好过。

    这一串案件引发的连锁效应,最后最大的受益者居然是林小娘。

    长枫既被参了不孝,自然不敢再放任生母被关在庄子里,还不等他发话,柳氏就亲自去庄子把林小娘接了回来。

    --------------------

    第79章 无人生还(知否x包青天)三 当年债 54 盛老太太的终末

    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
    盛家父子三人皆因不孝被贬官,原本满门清流的盛家一时间成了整个朝堂的笑话,尤其是春风得意的盛长柏,木秀于林本就招人恨,上次羊毫的案子,长柏靠老婆以命抵命逃过一劫,这次背上了不孝的名声,可没那么容易逃过了。

    而在这时,盛纮却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:向朝廷请求辞官,以在家侍奉嫡母。

    盛老太太原本应遵照开封府的判令出家祈福,永世不得出寺庙。但盛纮表示盛家愿意出资修缮京郊的一处破庙,供盛徐氏出家居住,盛纮辞官以后,进庙亲侍嫡母,与嫡母一道吃斋祈福,以尽孝道。

    要知道,被开封府判罚出家的女眷,按照惯例,多半要送到京郊的铜杵庵去,里面的尼姑动辄打骂,劳作又极辛苦,吃不饱睡不好的,盛老太太自小养尊处优,年纪又这么大了,送到铜杵庵去,她如何受得了。

    何况铜杵庵门禁极严,从不让任何男眷进去看望,即使女眷探望,一月也不得超过三次。这也就意味着,盛老太太一旦进了铜杵庵,就一辈子不得与盛纮、长柏等几个儿孙见面了。

    而单独修庙居住可就不一样了,除了日常吃斋念佛以外,吃穿用度、丫鬟仆妇,一应可比照家里,盛纮又愿意侍奉嫡母身前,与铜杵庵的待遇,可谓是天壤之别。

    盛纮的要求,本不合朝廷规矩,尤其是遭到了开封府包大人的强烈反对。判罚出家,是为了还受害者一个公道,若是把监狱变成家庙,让刑罚形同虚设,那与枉法何异。若是人人都用把犯了事的家人接到家庙,那律法还有什么意义?

    而盛纮在奏折里却说:嫡母犯了过错,自己身为子女,也有不察之过,愿接受朝廷一切责罚。但身为人子,却也不忍心看嫡母在寺庙受苦,孤独终老一生。嫡母纵有千般不是,也是自己的嫡母,于自己有多年的养育之恩,因此愿以官身,换取奉养嫡母终老。若受害人不准许,盛家愿再拿出一笔银子赔偿给受害人,求受害人谅解,允许盛老太太在盛家修缮的庙里度过余生,求朝廷成全。